在中国,养老从来不是一个小话题,特别是在多子女家庭里股王配资,更是一场情感拉锯战。
中国的家庭伦理关系,好像是一场责任躲猫猫:该尽的义务,全靠一个人扛;该分的好处,个个抢得比兔子还快。
最让人感慨的是,多子女家庭中,那个最早表态“我来养爸妈”的人,往往不是最被感激的,反而是最早心凉的;
他们当初的一腔热血,最后大多都冷成了冰。
“你养吧,我们有困难”:责任扔给好说话的那一个
公司的同事林翠红大姐,家里有四个兄妹。
父亲早年去世,母亲辛苦把四个孩子拉扯大。
母亲七十岁那年摔了一跤,生活开始不能自理,林大姐主动站出来说:“妈跟我住吧,我来照顾。”
结果呢?三年过去,母亲住在林大姐家,吃住看病全是她负责;
其他三个兄妹不是说自己“家里孩子小”、“工作太忙”,就是“房子小不方便”,表面上道歉一箩筐,实则一毛不拔。
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责任分散效应”,意思是:人越多,反而没人愿意承担责任。
在多子女家庭里,这种现象格外明显,老人有事,第一个出头的那位,就像自带某种兜底光环;
兄弟姐妹嘴上说“辛苦你了”,心里却想:反正你愿意做,我们就放心当甩手掌柜。
说过:幸福的家庭都相似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。
而在养老这事上,中国的不幸家庭,往往有一个共性:分摊责任时,大家都练就了一身推手绝技。
谁来管?谁就是被挑剔的那一个股王配资
养父母不难,难的是众口难调。
林大姐一边伺候母亲吃药,一边还得忍母亲念叨:“你弟媳妇每次来看我都带着礼物,你怎么从来不给我买礼物?”林大姐气得半夜哭。
更让人心寒的是,逢年过节其他兄妹带着孩子来了,一张嘴全是“妈在你家过得好吧?”“你做饭还是一如既往的盐太淡啊。”
顺手还带走一大袋林大姐给母亲买的营养品。
现实里,太多家庭的剧本,已经写好了压迫者与忍耐者的角色,主动担当养老的那一个,往往也是被挑剔、被误解最深的那一个。
他们需要承受的是双重压力:父母自身的脾气、身体,以及兄弟姐妹的冷漠甚至各种评头论足。
例如,一旦那个兜底的人有个闪失,比如照顾父母不到位,立马就有兄弟姐妹站出来说:“你怎么连人都照顾不好?”
讲真,这种时候听了只想翻白眼。
还有更内卷的情况:当父母去世后,兄弟姐妹立马冒出来抢遗产。
甚至会说:“妈当年虽然住你家,但我们也来看过,遗产不能全给你。”
最后导致的就是,那个最有担当的孩子,被搞得心力交瘁,情绪耗尽。
所以不少兜底养老的子女,到最后会产生一种深切的幻灭感,他们不仅对兄弟姐妹彻底死心了,有时候对家庭这两个字,也开始产生厌倦。
“我以后老了,绝不会让孩子养我”、“人心凉了,就是再也不想说话的那种安静”、“我不是不孝顺,我只是对孝这个字太失望了”
这些话,很多承担养老重任的人说过无数次,甚至有些人,干脆在退休后选择独居,回避亲情。
孝顺不该成为一个人的修行
中国的孝文化,其实很多时候变味了,本该是全家人共同承担的事,最后却变成了一个人上山挑担子的修行。
更糟的是,那些没有尽责的兄弟姐妹,不仅没有愧疚;
反而还仗着“你做得多”的理所当然,把话说得比谁都轻松:“你不是一直在照顾吗?你比我们更懂这些。”
尼采说:“当我们在凝视深渊的时候,深渊也在凝视我们。”
那种被道德与现实双重绑架的人,到最后真的会对一切亲情失去热情,他们越是认真、负责、愿意牺牲,别人越觉得是他们应该做的。
一旦想退出,反而会被骂不孝、翻脸不认人。
有没有解法?
有的。养老必须提前谈、明算账:
先要定规矩:比如轮流照顾,比如每月出多少钱,都写下来。
然后再做预算:老人看病、请护工、生活开支,每个人承担多少,账上见。
还要说清楚:别怕亲情受伤,说清楚反而能让感情长久。
主动养老的子女,他们心里住着一个小时候想保护爸妈的小孩,但现实告诉他们,长大后的亲情,远比小时候复杂百倍。
希望那些还在为父母奔波、却被误解冷落的人,能早点学会为自己设限,不再把责任扛成苦难,不再用善良掩盖别人应尽的义务。
-The End - 作者-李眉 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,侵权请联系
涨8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